日期:2016年8月16日
地點:長洲
參與團體:九龍西傷健中心
導賞導師:香港史學會鄧家宙先生
衷心感謝共融網絡義工協助
不知不覺經歷了九個年頭,這九年的路並不易走,但跌跌碰碰,想過放棄,總算走過來。未來的路會怎樣走?不知道,因為缺乏資源和人手,無從計劃,所能夠做的,是盡心盡力走好每一步。九年的路,就是這樣走出來,意外地學會很多,得著很多。最感恩是認識到一班無私的義工朋友、學者,他們不問報酬、真心誠意協助每次活動。當然還有一班傷健朋友,部份更由受惠者變成為服務提供者,成為導賞員。若不是有大家的參與,根本不可能有這九年。未來,不敢承諾,但只要仍能夠走,一定繼續走下去。
近日台灣有文史工作者在宗祠博物館內,發現門口與天井多了「移動式無障礙坡道」,拍照後在個人臉書抨擊,畫蛇添足,醜陋至極;對此,文化局回應,一切為民考量。……
建築本來是人類進步的象徵,由草棚到大宅、平地到高台,基本上都是因應技術和人民實際需要。例如高台初時由於環境影響(預防水淹) ,往後才演化成身分象徵,寓意平步青雲。美輪美奐的建築裝飾,無論彩繪、木雕、石雕、磚雕,都是人民「生活質素」改善後,有閒錢才加諸建築本身結構之上。
為甚麼建築可以加入裝飾,卻不能加入「移動式無障礙坡道」?坡道醜?我們可以為坡道加上裝飾美化,而無理由因不美觀而反對加入具實際需要的坡道。
人民連門口也進不了,又何來「生活質素」?如果宗祠廟宇之類的宗教地方,都不提供方便供人民入內,又何來教眾子孫崇拜?要知道,大家都會老,大家都有機會行動不便。
如果階梯代表「平步青雲」, 為甚麼斜坡道不能?同樣是往上爬升,扶搖直上啊!前人學懂進步,現代人反而固步自封。問題不在歷史淵博或膚淺,乃在於只從「我」出發。學習顧己及人,是一生的功課,大家共勉努力!
p.s. 我們到訪不同地方,記錄不同的無障礙設置,希望取長補短。事實上「移動式無障礙坡道」不會破壞古蹟建築結構,有需要時亦可以隨時移開。為甚麼別人可以做到,我們仍然想出不能夠的理由。
日期:2016年3月8日
地點:荔枝角天主教小學
講者:翟文鳳 – 香港截肢者協會主席
文鳳是一位我真心敬重的好朋友,她喜歡戶外活動,雖然20多歲才開始學步行,但之後就停不了,行山、攀石、繩網、踩單車、游水、馬拉松、劍擊、跳舞 ……,而且還關懷其他截肢者。今天,大家只看到相片中文鳳成功的一刻,卻不知道她之前要付出多少痛苦和忍耐,堅守決心才能成功。
天祐臺南 世界和平
有猿迎春至 更上一層樓
Carving of honeycomb, monkey, eagle & deer @ Poon Uk, Yuen Long, N.T., Hong Kong.
The craft signifies the conferment of the rank of marques and entitlement to official salary.
共融網絡 敬賀
大家可能覺得我們很"無聊",上載電車行駛片段,沒有人會"LIKE"這麼平凡無明星,"離地"的短片。
有輪椅朋友和我說,看完你們"無障礙古蹟旅遊指南vol.3″ ,自己住在港島東區,但就是從未試過坐電車穿越春秧街。
這麼普通,大家覺得習以為常的畫面,原來真的有些人夢寐以求。
無障礙古蹟旅遊指南 vol.3